這不是一個酒莊發展的足跡,這是一個關于22個酒莊“建群”的故事。
產區的風土,或許不僅限于自然稟賦,也應包含這里的土地上,人的勞作和努力。在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帶,什么是紅寺堡產區的風土?
荒漠氣候、黃河灌溉、富硒土壤、有機種植,是這里具有獨特的要素。此外,這里還擁有區域公用品牌——“紅漠”。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合力,共同呵護產業成長。
“吳忠市紅寺堡區主打區域公用品牌‘紅漠’,分級分檔定價銷售,拓展銷售渠道,釋放紅寺堡區22家葡萄酒企業的潛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吳忠市紅寺堡區紅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玉鵬說。
公用品牌“引流”
4月,羅山腳下萬畝葡萄種植基地,這里的釀酒葡萄正在忙碌地“出土上架”。
在202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上,紅寺堡產區獲得大金獎1枚、金獎8枚、銀獎4枚——紅寺堡產區葡萄酒連續5年獲得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大金獎。
“屢次獲獎,足以證明產區的葡萄酒品質。然而,銷售渠道不暢、有品質無品牌,一度是產區‘軟肋’。”羅玉鵬介紹,經過十幾年的產業發展,紅寺堡區擁有近百個葡萄酒品牌,甚至一家酒莊就擁有數個品牌,并頻繁更換,不利于培養名優品牌。同時,如果銷售渠道不暢,將會影響產業上游的釀酒葡萄種植——釀酒葡萄滯銷,將面臨被棄種的風險,這對產業的“元氣”損傷是不可逆的。
為此,作為吳忠市紅寺堡區正紅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下設全資子公司,吳忠市紅寺堡區紅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后,將收購來的葡萄酒原漿進行統一調配、統一質量、統一灌裝,并將收購來的葡萄進行統一釀造,并推出區域公用品牌“紅漠”。
“紅漠”品牌葡萄酒,集產區各酒莊眾家之所長,推出紅色夢想H1、H2、H3三款葡萄酒,分別代表了陳釀型、混釀型、果香型葡萄酒的典范之作。
借助區域公用品牌突圍,“紅漠”嘗試不斷走出去,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目前,“紅漠”葡萄酒在浙江等省區設立直銷店9家。
紅寺堡是一個嶄新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也正在生長著新的實踐。
一瓶葡萄酒的余味,還在于產業帶動。羅玉鵬說,葡萄酒產業是紅寺堡主要產業之一。“我們測算過,一畝地每年勞動人次達到上千次,為老百姓帶來一份穩定收入。此外,各酒莊流轉農民的土地,流轉費用也增加了固定收入。葡萄種植不是一、兩年的問題,具有幾十年的持續性,因此勞動密集型加之產業穩定性,為老百姓持續‘輸出’效益”。
延伸產業“藤蔓”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分析了當前產業發展的短板:“存在產業融合度低、全產業鏈競爭力不高、營銷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其中,針對“營銷體系不健全”,“紅漠”已經在尋求破解之道。“立足紅寺堡產區實際,銷售和運營團隊的人才尤其匱乏。2020年12月,我們和深圳的智德公司合作,由其進行銷售、包裝策劃,乃至渠道的策劃,補齊我們的短板,并有效帶動我們本地的銷售團隊、設計團隊成長,拓寬視野,創新理念。”羅玉鵬說。
第22批中央來寧博士服務團成員李甲貴認為,葡萄酒作為三產融合產業,特別是在營銷領域、包括文化旅游,都具備潛力。葡萄酒產業鏈條較長,紅寺堡產區乃至賀蘭山東麓產區想要打造品牌、闖出市場,要進一步開闊思維。當前,在做好前端種植、釀造,以及打造特色文旅項目的基礎上,要瞄準葡萄酒銷售的“主戰場”,即向東部市場發展。想要實現新的突破,就必須要求產業鏈要延伸,產業要不斷壯大。
“首先做好頂層設計。梳理和提煉紅寺堡產區葡萄酒的特質,提升在市場上的辨識度。其次,做好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有效對接,找到契合點。”李甲貴說,目前來看,紅寺堡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短板,依然是整體影響力、產區知名度不足,仍然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和精心的策劃,進一步把品牌、單品推廣向更大的市場。“打造品牌,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支有戰斗力的團隊。綜合以上亮點,‘有理念,有品牌’,相信可以不斷推動葡萄酒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